3月3日,以“科技引領發展 創新驅動未來”為主題的施工裝備技術創新論壇在武漢舉行。來自國內施工裝備和橋梁研究、設計、制造、管理領域的56名專家學者出席,共話施工設備科技創新經驗,暢談新時代大國重器發展夢。
本次論壇是中鐵工業旗下中鐵科工集團工程機械研究設計院成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之一。除了舉辦論壇,中鐵科工機械院還開展了40年發展歷史大型圖片展、退休專家與技術骨干座談會等系列活動,追憶大國重器研發使用的艱苦歷程,探討新時代施工設備的創新發展方向。
▲1982年,鐵道部武漢工程機械研究所首屆工代會合影
乘著改革開放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春風,1979年初,為迅速提高國家鐵路施工機械化水平,鐵道部調集全國鐵路工程機械研究、制造精英,在武漢組建了國內唯一一所專業從事鐵路工程機械研究制造機構——鐵道部武漢工程機械研究所(中鐵科工機械院前身)。
▲1990年開始研制新一代架橋機——JQ130型,1994年成功應用于京九鐵路架梁作業,實現了“空中架梁,一次就位”
40年來,中鐵科工機械院始終不忘初心,創造了幾十項國內第一,先后被評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、鐵道施工機械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、中國中鐵施工裝備技術研發中心,是國內鐵路施工裝備研發的國家隊。該院具有鐵路施工裝備“研究、設計、制造、服務”一體化能力,20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,11項技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,在鐵路和軌道交通等特種施工裝備研制、施工裝備安全評估、遠程運維技術等領域領跑行業,在業內有“高鐵施工神器發源地”之稱。
▲1981年11月,選拔主要技術力量到我國最長的隧道——大瑤山雙線電氣化隧道開展科學實驗,為施工一線服務
在中國高鐵建設史上,中鐵科工機械院助推高鐵橋梁箱梁制架技術實現三次重大突破。第一次是在2000年,在國內第一條準高速鐵路——秦沈客運專線建設中,采用重600噸、長24米箱梁建造技術。第二次是在2006年,在合寧高鐵建設中,采用重900噸,長32米箱梁建造技術。此后,該技術在京滬、武廣、滬昆等眾多高鐵建設中廣泛應用。第三次是在鄭濟高鐵建設中,采用重1000噸,長40米簡支箱梁建造技術。
??
▲中鐵科工機械院研制的CCPG500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鋪軌機組在肯尼亞蒙內鐵路作業
在中國鐵路建設發展史上,中鐵科工機械院擔當著“國家隊”職責。據統計,采用該院技術的搬運機、提梁機、運梁臺車、架橋機、鋪軌機,參與了國內80%鐵路里程的鋪、架施工任務。該院還積極融入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中,其系列高端產品投入了50多個國家的工程建設中,將“中國速度”帶向世界。
為國擔當,因創而興。中鐵科工機械院將以成立40周年為新起點,踐行“真正的大國重器,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”重要指示,激活創新思維,激發創新動能,助推國內施工裝備事業大發展,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、高質量發展增光添彩,為深入推進“制造強國”戰略作出新貢獻。
微信公眾號